时间:2023-05-19 15:21:32 | 作者:admin
EDI构成要素、工作过程和效益考虑
(一)EDI构成要素
数据标准、EDI软件及硬件、通信网络是构成EDI系统的三要素。
1.数据标准
EDI标准是由各企业、各地区代表共同讨论、制定的电子数据交换共同标准,可以使各组织之间的不同文件格式,通过共同的标准,获得彼此之间文件交换的目的。
2. EDI软件及硬件
实现EDI,需要配备相应的EDI软件及硬件。
(1) EDI软件,具有将用户数据库系统中的信息译成EDI的标准格式,以供传输交换的能力。EDI标准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可以适应不同行业的众多需求。然而,每个公司有其自己规定的信息格式,因此,当需要发送EDI电文时,必须用某些方法从公司的专有数据库中提取信息,并把它翻译成EDI标准格式,进行传输,这就需要EDI相关软件的帮助。
①转换软件。转换软件可以帮助用户将原有计算机系统的文件,转换成翻译软件能够理解的平面文件,或是将从翻译软件接收来的平面文件,转换成原计算机系统中的文件。
②翻译软件。将平面文件翻译成EDI标准格式,或将接收到EDI标准格式翻译成平面文件。
③通信软件。将EDI标准格式的文件外层加上通信层(Envelope),再送到EDI系统交换中心的邮箱(Mailbox),或在EDI系统交换中心内,将接收到的文件取回。
(2) EDI硬件,包括:计算机、调制解调器及电话线。
①电子计算机。目前所使用的电子计算机,无论是’PC还是工作站、小型机、主机均可利用。
②调制解调器。由于使用EDI来进行电子数据交换,需通过通信网络,目前采用电话网络进行通信是很普遍的方法,因此调制解调器是必备的硬件设备。调制解调器的功能与传输速度,应根据实际需求而决定。
③通信线路。一般最常用的是电话线路,如果传输时效及资料传输量上,有较高要求,可以考虑租用专线。
(二)EDI工作过程
为了理解EDI如何工作,我们不妨来跟踪一下一个简单的EDI应用过程。这里,我们以订单与订单回复为例作简单介绍。
第一步:制作订单。
购买方根据自己的需求在电子计算机上操作,在订单处理系统上制作出一份订单来,并将所有必要的信息以电子传输的格式存储下来,同时产生一份电子订单。
第二步:发送订单。
购买方将此电子订单通过EDI系统传送给供货商。此订单实际上是发向供货商的电子信箱的,它先存放在EDI交换中心上,等待来自供货商的接收指令。
第三步:接收订单。
供货商使用邮箱接收指令,从EDI交换中心自己的电子信箱中收取全部邮件,其中包括来自购买方的订单。
第四步:签发回执。
供货商在收妥订单后,使用自己电子计算机上的订单处理系统,为来自购买方的电子订单自动产生一份回执,经供货商确认后,此电子订单回执被发送到网络,再经由EDI交换中心存放到购买方的电子信箱中。
第五步:接收回执。
购买方使用邮箱接收指令,从EDI交换中心自己的电子信箱中收取全部邮件,其中包括供货商发来的订单回执。整个订货过程至此完成,供货商收到订单,客户(购买方)则收到了订单回执。
EDI的实现过程就是用户将相关数据从自己的电子计算机信息系统传送到有关交易方的电子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过程,该过程因用户应用系统以及外部通信环境的差异而不同。在有EDI增值服务的条件下,这个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发送方将要发送的数据从信息系统数据库提出,转换成平面文件(亦称中间文件)。
(2)将平面文件翻译为标准EDI报文,并组成EDI信件。接收方从EDI信箱收取信件。
(3)将EDI信件拆开并翻译成为平面文件。
(4)将平面文件转换并送到接收方信息系统中进行处理。
由于EDI服务方式不同,平面转换和EDI翻译可在不同位置(用户端,EDI增值中心或其他网络服务点)进行,但基本步骤是相同的。
(三)EDI效益考虑
随着社会的进步,EDI从激烈的商贸竞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当然要为商家带来巨大的效益,否则有悖于情理。使用EDI的效益视所用的规模和深度而定。一般说来,企业采用EDI新技术可产生如下诸方面的效益:
(1)由于交易双方的信息经由电子计算机通信网络传输,瞬间即达,可大大缩短业务运作时间。
(2)由于信息处理是在电子计算机上自动完成的,不需要人工干预,所以除节约时间外,也可大幅度降低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差错率,从而降低资料出错的处理成本。
(3)节省库存费用。由于使用EDI后可大幅度缩短供需双方的业务处理时间,因而需方可减少库存,从而降低了库存成本。
(4)节省人事费用。由于使用EDI后不再需要人工填表、制单、装订、打包、邮寄等一系列过程,可大大节省人力。
(5)实现贸易无纸化,大幅度节省纸张、印刷、储存及邮寄的费用,亦即降低了贸易文件成本。
(6)企业国际化,随着企业使用EDI,业务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而是立即走向全球。
(一)EDI标准的发展历史
1.产业标准阶段(1970一一1980年)
此阶段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几家运输行业的公司联合起来,成立了运输数据协调委员会(TDCC)。该委员会目的是开发一种传输运输业文件的共同语言或标准。1975年公布了它的第一个标准。继TDCC之后,其他行业也陆续开发了它们自己行业的EDI标准,如杂货行业的标准(UCS )、仓储行业的标准(WINS)等行业标准。
2.国家标准阶段(1980-1985年)
当产业标准应用成熟后,企业界发现,维持日常交易运作的对象,并不局限在单一产业的对象,为此,国家标准由此诞生。首先在1979年,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授权ASCX12委员会依据TDCC的标准,开发、建立跨行业且具一般性的EDI国家标准ANSIX 12
与此同时,欧洲方面也由官方机构及贸易组织推动共同的EDI标准,并获联合国的授权。由联合国欧洲经济理事会第四工作组(UN/ECE/WP.4 )负责发展及制定EDI的标准格式,并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提出TDI (Trade DataInterchange)及GTDI (Guildines For TDI)标准,但该标准只定义T商业文件的语法规则,还欠缺报文标准。
3.国际通用标准阶段(1985年至今)
在欧美两大区域的EDI标准制定、试行几年后,1985年两大标准—北美ANSIASCX 12与欧洲GTDI开始广泛接触与合作,进行国际间EDI通用标准的研究。
联合国欧洲经济理事会负责国际贸易程序简化的工作小组(UN/ECE/WP.4)承办了国际性EDI标准制定的任务,并于1986年正式以UN/EDIFACT(United Nations/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For Administration,Commerce andTransport)作为国际性EDI通用的标准。
4.六大标准组织
UN/EDIFACT标准发展至今,使用的范围愈益扩大,内容日趋成熟,目前在全球己成立六大区域的理事会,推动UN/EDIFACT标准相关事务,此六大组织为泛美(Pan American)、西欧(Western European)、中欧及东欧(Central &Eastern Europ )、澳新(Australia/New Zealand)、非洲(Africa)及亚洲(Asia)等。UN/EDIFACT标准是相对成熟的标准。由于EDI将商业往来文件转换成标准格式传输,因此除了现有的报文标准外,也不断应新的需求而有新的报文标准的发展与制定。
(二)UN/EDIFACT标准
1.简介
UN/EDIFACT标准由两个国际组织着手建立开发: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负责开发语法规则和数据及数据字典: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负责开发报文标准。EDIFACT将成为全球EDI便用者所遵循的唯一国际标准。
2.使用UN/EDIFACT的好处
使用UN/EDIFACT可以帮助我们简化传统的工作程序,加速交易的进行,而UN/EDIFACT标准将带给我们共同的EDI标准,统一企业之间计算机系统之间的信息格式,使计算机可以更广泛地与其他系统沟通,达到世界化与国家化的应用境界。
在EDI应用最普及的欧洲与美国地区,其所使用的EDI标准互不相同,而UN/EDIFACT保留两大标准的特色,并突出它的弹性与效率性,而非只重视其功能性而己。
UN/EDIFACT具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跨产业与国际的应用,使UN/EDIFACT在EDI的应用上更具透明性。UN/EDIFACT也是经过重重审核,由地区、国家到国际间的审核后,才可提供给相关单位去确认此标准的成立。因此,为使EDI应用之后,可以充分发挥EDI的可用性与扩充性,遵循UN/EDIFACT应是最明智的选择。
3. UN/EDIFACT的内容
UN/EDIFACT涵盖一组EDI的目录及标准。
联合国贸易数据交换目录(UNTDID)包括:
EDIFACT应用级语法规则(IS09735) ;
EDIFACT应用级语法规则实施指南;
联合国标准报文简介(UNSM);
EDIFACT报文设计规则与指南;
EDIFACT数据元目录(EDED) ;
EDIFACT复合数据元目录(EDSD)
EDIFACT段目录(EDSD) :
EDIFACT代码表目录(EDCL) ;
EDIFACT标准报文目录(EDMD)。
1. EDI标准体系的概念
标准体系是由一定系统范围内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标准组成的科学、有机的整体。具体讲,标准体系是编制标准、修订计划的依据之一;是促进一定标准化工作范围内的标准组成达到科学、合理化的基础;是一种包括现有,应用和预计发展的标准化的全面蓝图,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地得到更新和完善。
EDI标准体系是在EDI应用领域范围内具有内在联系的标准组成的科学有机整体。它又由若干个分体系构成,各分体系之间又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内在联系。
研究和编制EDI标准体系就是在应用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的基础上,运用标准化的原理,先找出EDI标准的全部内容,再在标准体系的内在联系上进行统一、简化、协调、选优或优化等的合理安排和处置,使整个EDI标准体系达到最佳程序状态。
EDI标准体系最终将以标准体系表的形式表现,其体系结构的编制将依据GB/T13016-91《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进行。
2. EDI标准体系编制的基本原则
EDI标准体系是指导EDI标准化工作的基本规划和蓝图。因此,在编制EDI标准体系时,不仅要注重总体的分类合理和结构科学,而且也要考虑具体标准的简洁和实用,同时很关键的是要注重与当前EDI国际标准相互衔接。为达到这些要求,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性。应将EDI系统开发过程中使用的各项标准分门别类,纳入相应的分体系中,使这些标准之间协调一致,互相配套,构成一个完整、全面的体系结构,使广大EDI应用系统的开发人员和使用者,可以很方便地通过EDI标准体系找到自己所需的标准或制定相应的标准,做到有的放矢,减少盲目,保证相应的EDI系统的通用性,减少不必要的转换和对照,减少和节省系统的开销。
(2)系统性。编制EDI标准体系,在内容和层次上要充分体现其系统性。按标准体系的编制要求和EDI标准体系的组成原则,恰当地将具体EDI标准安排在相应的分体系中,做到层次合理、分明,标准之间体现出互相依赖、衔接的配套关系。EDI标准体系的系统性还应体现出EDI标准体系结构的横向分体系的分类合理和每一分体系纵向标准构成的完整和科学,尽量避免相互间的交叉。
(3)先进性。列入EDI标准体系表中的标准项目,应充分体现等同或等效采用EDI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精神,保持我国EDI标准与国际EDI标准的一致性和兼容性,以保证我国的各EDI应用系统与国际标准的接轨。
(4)预见性。在编制EDI标准体系表、确定标准明细项目时,既要考虑到目前的技术水平,也要对未来的EDI发展有所预见,使EDI的标准体系能适应EDI技术的发展。
(5)可扩充性。EDI标准体系的框架并非一成不变,它将随着EDI技术的发展和EDI国际标准的不断完善而进行更新和充实。同时也要体现出适合国内EDI应用需求的原则。就目前EDI标准体系的结构来看,主要是侧重于国际贸易领域。随着发展,EDI的应用将远不止国际贸易一个方面,到那时,相应的标准也会源源推出,我们现行的EDI标准体系也将随之作相应调整。
3. EDI标准体系的基本构架
从我国目前EDI应用的实际以及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EDI标准的需求将大致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而每个方面又是由一些子方面组成,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EDI标准体系构架。
(1) EDI综合标准体系。EDI综合标准体系主要由UN/EDIFACT的基础标准体系和开放式EDI基础标准两部分组成,它是EDI的核心标准体系。
(2) EDI管理和规则标准体系。EDI管理和规则标准体系主要涉及的是EDI标准维护的有关评审指南和规则。这些标准和规范主要来自UN/EDIFACT,同时结合我国的应用实际还加入我国的一些管理标准。.
(3) EDI单证标准体系。在贸易环节中,一笔交易从开始到终止,在纸面作业的情况下,一般要涉及30多张单证,甚至更多。在我国推广EDI应用的过程中,必定要有从纸张单证向EDI报文过渡的过程。因此纸张单证与EDI报文将会有一个并行的阶段,可能还会有些纸张单证因牵涉法律问题始终不会取消。EDI报文标准源于相关业务,而业务的过程以单证体现。没有标准的单证,其相应的EDI标准报文就无法与之对应。所以在EDI发展的初期,单证标准化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
(4) EDI报文标准体系。EDI报文标准体系是每一个具体应用的数据结构化的体现。在EDI运作环境中,所有的数据都将以报文的形式传输出去或接收进来。因此,EDI报文标准是面向应用的实质内容。
(5) EDI代码标准体系。在EDI传输的数据中,除了公司名称、地址、人名以及一些自由文本内容外,几乎大多数数据将以代码形式发出。为使交换各方便于理解收到信息的内容,最好以代码形式把传输数据固定下来。因此,EDI编码标准也是EDI实现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6) EDI其他标准体系。其中包括EDI专用的通信等方面的标准。
(7) EDI相关标准体系。由于经EDI传输的数据将涉及商业秘密、金额、货数量等内容。防止数据的更改、遗失和被窃取,必须通过一系列安全保密的规范给以保证。计算机网络通信是EDI得以实现的必备条件,当前面向EDI的增值网络服务(VAN)发展很快,EDI通信标准则是保证以EDI方式发送或接收的数据顺利传输的基本保证。
4. EDI标准体系(结构)表
EDI标准体系(结构)表是各方面EDI标准的具体体现,通过此体系结构表可以清楚地看到已有的EDI标准和未来将要制定的EDI标准。它一方面为广大的EDI用户提供了查询检索EDI标准的便利,另一方面也为EDI标准制定者提供了近期和远期EDI标准制定规划。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体系中涉及的领域也将拓展,标准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从而使其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使整个EDI标准化工作进入一种协调、有序的状态。以下将分别说明EDI标准体系中的各子体系。
EDI系统标准化总体规范,在EDI标准体系的基本构架中,处于主导和支配作用。我国《EDI系统标准化总体规范》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EDI术语、EDI标准体系、EDI标准化管理、EDIFACT标准、EDI信息分类编码、EDI概念模型、EDI网络支撑环境、EDI的安全保密、中文EDI. EDI报文及单证格式标准、EDI系统总体设计与技术要求。
EDI应用标准体系主要是指在应用过程中用到的诸如字符集标准及其他相关标准,是EDI标准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EDI在物流管理方面的应用与普及是国际趋势
EDI既准确又迅速,可免去不必要的人工处理,节省人力和时间,同时可减少人工作业可能产生的差错。由于它出口手续简便,可减少单据费用的开支,并缩短国际贸易文件的处理周期,因此给使用EDI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美国创汇大户GE公司1985-1990年的数据资料表明,应用EDI使其产品零售额上升了60%,库存由30天降到6天,每天仅连锁店文件处理一项就节约了60万美元,每张定单费用由325美元降到125美元,运输时间缩短80%,其下属汽车制造厂作为GE公司内部EDI项目试点,就其购买钢锭一项,第一年就节约了25万美元。
EDI已被广泛应用于运输、商检、报关、货物跟踪等多种物流管理活动。
(二)EDI系统可处理的物流单证类型
I.运输单证
运输单证包括提单、订仓确认书、多联式运单证、货物运输收据、铁路发货通知单、陆运单、空运单、联运提单、货物仓单、装货清单、集装箱装货单和到货通知等。
2.贸易单证
贸易单证包括订单、发票、装箱单、尺码单和装船通知。
3.海关单证
海关单证包括报关单、海关发票、出口货物报关单、离港货物报关单、海关转运报关单、海关放行通知等。
4.商检单证
5.其他单证
(三)EDI在国际运输中的应用
近年来,国际运输领域已经通过EDI系统用电子提单代替了传统的提单实现运输途中货物所有权的转移,这象征着一场结构性的商业革命的到来,这不仅对国际运输,对整个国际物流领域都是一场深刻变革。
1.电子提单的定义及优点
电子提单是一种利用EDI系统对海运途中的货物所有权进行转让的程序。我们知道由于提单是货物所有权的凭证,长期以来的国际贸易实践形成了通过背书来实现货物所有权的转让,而电子提单则是利用EDI系统根据特定密码使用计算机进行的,因此它具有许多传统提单无法比拟的优点:
(1)所有权快速、准确地转移。EDI是一种高度现代化的通信方式,可利用计算机操纵、监督运输活动,使所有权快速、准确地转移。在近海运输中,常常出现船货到港而提单未到的问题,电子提单的使用,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
(2)可防止冒领和避免误交。电子计算机科技的使用使整个过程具有高度的保密性,能大大减少提单欺诈案件的发生。一方面承运人可通过EDI系统监视提单内容,以防止托运人涂改、欺骗收货人与银行;另一方面,托运人、银行或收货人可以监视承运人,以避免船舶失踪。两方面的互相监督使双方对整个过程都做到心中有数。另外,只有当某收货人付款后,银行才通告货物所有权的转移。
2.使用电子提单应具备的条件
从EDI的优点来看,它的普及应是相当迅速的,然而事实却非如此,在海运方面,EDI只在海运单证方面应用较早,在空运方面,就提单而言,也只不过是在海运单和记名提单方面应用,而且局限于大宗货品。这是因为它的普及受到如下几个方面的限制:
(1)法律方面。由于EDI用一种新的贸易工具进行,电子数据本身又存在着一些与原有的旧的贸易惯例与原理不同的特点,虽然国际组织加强了对EDI的立法工作,INCOTERMS90及UCP500等的出台为EDI合法化创造了条件,但由于各国的经济状况水平不同,法律又有差异,因此不易普及。
(2)硬件方面。EDI的使用涉及机型的配套和联网等一系列技术问题,只有电子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普及,才有可能推广EDI及电子提单。
(3)软件方面。EDI及电子提单的使用需要一批专业人才。他们既要懂得国际运输,又要懂EDI的操作规程,这就需要对人员进行培训。
(四)澳大利亚的FLIWAY公司的货运跟踪系统
FLIWAY货运跟踪系统是澳大利亚 EDI系统的一部分,它把进出口商、海运、空运和海关、银行联系在一起。它的主要任务:对进出口商提供EDI服务,当用户(进出口商)需要进出口时,利用PC机运行EDI用户软件,键入有关信息,送入FLIWAY货运跟踪系统主机(服务器)。此后,只需通过该PC机,用户随时可以查找到进出口货物在何处,并通过贸易部门传送,自动向海关报关、清关,缴纳应付税款。对用户来说,提高了效益,节省了时间,跟踪了货物,并可以知道进出口的成本价等。该系统由三部分组成:
1.会计部
它是心脏部分,与银行连接,最重要。它在任何时间内都可知道有多少客户、各客户的历史情况、谁欠多少钱,代用户垫支,进行外汇控制、关税和成本计算、财务盈利分析等。
2.清关部
它与海关、银行连接。可为用户提供自动报关、自动付关税等服务。如给出进口许可证、空运提单或海运提单,做发票等。
3.运作部
清关后,把货物从仓库运回,为用户提供货物跟踪服务。
上述功能是由一台小型机,通过运行EDI货运跟踪应用软件来实现。
(五)EDI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应用
EDI是一种信息管理或处理的有效手段。它是对供应链上的信息流进行运作的有效方法。EDI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有计算机及通信网络资源,提高贸易伙伴间通信的效益,降低成本。
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为了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已在UN/EDIFACT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流通领域EDI标准EANCOM。EDI报文是EDI传送的载体,它是对传统业务单证中数据的结构化和标准化。比如订购单报文则是对传统业务中数据进行结构化和标准化。在供应链上涉及的EDI报文有参与方信息报文、价格销售目录报文、报价请求报文、报价报文、订购单应答报文、发货通知报文、收货通知报文、发票报文、汇款通知报文等。
流通中心和流通加工是现代物流管理中出现的新事物。流通中心是仓库在机能和形态上发生变化的产物;流通加工是仓库(或流通中心)为满足现代生产和消费要求所增加的一种新职能。
(一)流通中心的典型设施和流程
不同的流通中心,其工作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设备和流程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讲,流通中心的设施有以下五类:
(1)进货设施。包括码头、火车专用线、汽车的终端站场、进货渠道系统和传送带等输送系统;还有接货搬运系统,如搬运车辆、料斗、叉车、起重设备等。
(2)储存设施。包括各种类型的保管仓库、料场、储罐、料仓、液槽和各种货架等。
(3)加工设施。包括多种机械加工设备、冷冻设备、加热设备、搅拌设备等,不同种类的流通中心拥有的加工设备种类和数量有很大的不同。
(4)分货设施。主要目的是将库存物品按发货配送的要求重新进行品种、规格、数m的组合,形成新的货载。其设备包括传送带分送机、自动流槽、电子识别与计数设备等。
(5)发货设施。包括发货输送及装卸设备,如传送带、叉车、搬运车辆等;还有发货站场、捆包设备、装箱设备、装车设备等。
(二)流通中心的作用
不同的流通中心在流通中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重点在于配送的流通中心。这种流通中心是接受外地远程运来的大批m货物,然后化整为零配送到各个小的使用部门。它将整个流通过程分成干线输送和配送两个环节。干线输送定点于生产厂与流通中心之间,宜于采用轮船、火车等低成本、大批量的输送手段;配送的始点是流通中心,终点则是众多的用户,宜于采用汽车这种机动性强、到站可随需要变化的输送手段。用流通中心将干线输送和配送两个环节分开,起着有效的衔接作用,这样可避免它们相互牵制,以分别实现高效率的输送,避免火车不能直接到户和汽车长距离输送经济效果不佳的缺点。
(2)重点在于集配的流通中心。这种流通中心一般设有高效率的分货装置。对货物进行分货配送,可起到化整为零或集零为整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进行配套集货,实行配套供应,以此来衔接产需。
(3)重点在于储调的流通中心。这种流通中心能保持一定的库存储备,变分散库存为集中库存,大大加强了“蓄水”调节作用。同时,既降低了社会的库存总量,又能保证适时、适量的供应,因而有较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4)重点在于流通加工的流通中心。这种流通中心能促进物资的合理使用,既能以较经济的手段完成必要的简单加工,又能提高对用户的服务水平。
(一)流通加工的作用
一般认为,生产是通过改变物的形态来创造价值,流通则是保持物的原有形态和使用价值。但是,随着流通现代化的发展,上述概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工业发达国家广泛开展流通过程中的加工活动,以使流通过程更加合理。例如,日本东京、大阪、名古屋地区的90家公司,在仓库及流通中心中配有加工设备的超过了一半,流通加工的规模也很大。
流通加工这一新事物之所以会得到很大的发展,是因为在社会生产中,生产环节的加工活动往往不能完全满足消费(或再生)的需要。从生产方面,要想保持生产的高效率,要想使产品顺利地流通,产品的规模就不能太复杂;而从消费方面,则要求产品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需要对生产出来的定型产品再作进一步的加工。这种加工过去往往是由用户来进行的,有很多缺点,如设备的投资大、利用率低、物资利用率不高、加工质量差等。于是,人们就将这种加工从生产和使用环节中抽出来,设置于流通环节,这就诞生了流通加工。
流通加工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下料环节的工作对产品消耗的高低有很大影响。实行集中下料、供应成材的方法,做到优材优用、小材大用、合理套裁,因此能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降低产品的原材料消耗。例如,我国有些地区对平板玻璃实行集中裁制,玻璃的利用率由60%左右提高到80%左右,经济效果十分显著。
(2)由于是按照用户要求对原材料进行初级加工,从而方便了用户。一般的生产企业所需要的原材料种类繁多,其中有许多是未加工的初级产品。通过流通加工环节,对某些原材料按用户的要求进行简单的初级加工,可使用户省去进行初级加工的投资、设备及人力。这种初级加工对那些本身没有能力加工的企业,以及虽然进行初级加工但经济上并不合算的企业更为重要。
(3)提高加工效率及设备利用率。在流通领域实行集中加工,可以采用效率高、加工量大、技术先进的专门机具和设备,不但保证了加工质量,而且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和加工效率。
(4)使物流更加合理。通过流通加工,改变了商品的形态和包装,更能合理地组织输送、配送,提高物流效益。
(二)几种重要生产资料的流通加工
(1)钢材的流通加工。经过流通加工的钢材数量,在工业发达国家所占的百分比较高。如日本有35%左右的钢材是经过流通加工再配送给各个用户的。钢材的流通加工方式以剪板、切割、轧钢、打孔、冷拉、集中下料等为最多。
(2)水泥的流通加工。目前实行以下三种加工方式:第一,将大批量、长途、散装输送来的水泥,转换为纸袋包装或小规模的散装;第二,将出厂的熟料运到使用地区分散磨制成水泥;第三,将水泥与砂石一起加工搅拌成各种标号及特性的生混凝土作为商品出售。
(3)木材的流通加工。基本上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木材磨制成碎屑,制成造纸原料,然后进行配送或输送;另一种是将木材加工成各种规格甚至加工成成品,如将原木加工成板材、方材、胶合板等。
(4)燃料的流通加工。对燃料进行流通加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便于输送。例如.将碳磨成粉再用水调和成泥浆状,然后用管道输送;将天然气压缩成液体,然后装罐输送等,这些都是有效的流通加工方式。
现代企业是经济社会系统的基本单元,是市场的主体。从系统原理来看,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承受外界市场环境干扰作用的,具有输人、转换和输出功能,并通过市场信息反馈以不断完善自身功能的自适应体系。其中,企业购进原材料和投人其他生产要素表现为系统的输人;生产过程是对生产要素的加工处理,即生产要素向新产品的转换;而产成品的销售表现为系统的输出,以满足市场的需要;同时,产品的销售情况又表现为需求信息的反馈,从而使企业再生产过程进行自我调整,并按新的市场需求重新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际上,企业生产经营过程都是围绕物质资料使用价值的形态功能更替和价值的实现来完成的。所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物质资料使用价值的形态功能更替上,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受阻,或购不进原材料,或生产不出满足质量要求的产成品,或产成品销不出去等,都会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可以这样讲,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是物质资料实体由一种形态功能转换为另一种形态功能的运动过程。物质资料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这种运动过程所发生的一切物流活动,就构成了企业的物流。
I.企业物流与社会物流之间的联系
它们之间的联系是相互依存和不可分割的,也反映了微观物流与宏观物流之间的关系。
(1)从系统网络上看,如果把社会物流看作是一个物流系统网络,那么企业物流则是物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和网络上的一个节点,或称为一个物流据点。所以,只有把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联系起来看,才能构成物流系统的网络体系。
(2)从两者的物流关系上看,企业物流是社会物流的基础,而社会物流则是企业物流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这就是说,企业物流是社会物流之“源”,又是社会物流之“汇”,只有当企业“流”出很多产品,并流人别的企业,或者企业所需的原材料从别的企业流人时,社会物流才能运动起来。
(3)从两者物流的连续性看,只有把社会物流同企业物流联系起来,才能理解物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物流的这种连续性保障了社会再生产循环过程的不断进行。
(4)从物流系统功能的发挥上看,社会物流像一根无形的链条,把所有的企业物流联系在一起,发挥物流系统的整体功能。或者说,企业处在社会物流的环境之中,企业物流的输人功能表现为社会物流的输出功能,而社会物流的输人功能却表现为企业物流的输出功能。
2.企业物流与社会物流之间的区别
由于企业物流和社会物流各自有着不同的规律和特点,这就决定了它们之间的差别。
(1)在范围大小上看,企业物流仅限于一个企业的物流,属于微观物流;而社会物流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属于宏观物流。
(2)从物流所处的领域来看,虽然社会物流系统包含着企业物流,但侧重于流通领域物流;而企业物流虽处于社会物流环境之中,但侧重于生产领域里的物流研究。
(3)从与商流之间的关系来看,社会物流由于侧重于流通领域里的物流,一般来讲,社会物流是以商流为前提条件的,即没有商流就没有物流;企业物流由于侧重于企业内部,在一般的情况下只有单纯的物流,不发生物质资料所有权转移问题,因而不发生商流。
(4)从物流规律来看,由于社会物流涉及的面广,影响的因素多,且随机性强,变化大,而企业物流相对来讲,由于范围小,涉及因素较少,以及生产类型、生产效率相对稳定,因此,物流的规律性强,可控性强,物流网络严谨。
本文地址:EDI构成要素、工作过程和效益考虑http:/www.606212.com/a/13999.html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猜你喜欢: